“一篙御河桃花汛,十里村爨玉粒香”。曾經的“皇室貢米”小站稻,始于宋、名于清,為起源地和核心產區的津南區孕育下了“源、魂、種”的基因。從悠悠歷史長河中走來,向鄉村全面振興走去,小站稻蹚出了一條從一粒良種到萬畝良田,從單一種植到農文旅融合的成長路線。
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到海南國家南繁基地考察時,關切詢問天津小站稻情況,同年天津市啟動小站稻振興計劃;2019年小站稻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;2020年天津津南小站稻種植系統被認定為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;2022年小站稻品牌成功入選國家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;2024年津南區小站稻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100%,種植面積達到5.82萬畝,再創歷史新高……在時代、文脈、“三農”交織前行中,小站稻香飄滿城!
串“米”成鏈 鍛造招牌產業集群新優勢
疊翠流金,祖國大地由南向北,徐徐鋪開五谷豐登的絢爛畫卷,令人不禁直呼“我言秋日勝春朝”。
定睛海河南岸,田壟縱橫、稻穗蕩漾,成排的收割機在天藍地闊間“列隊”穿梭。小站稻的豐收樂曲已在小站稻會館核心種植區奏響,在這里,顆粒歸倉的16個水稻品種中有10個為初次“亮相”,是由坐落于會館村的天津國際水稻研究院潛心研發,囊括了超高產噸糧稻品種、超優質小站稻品種和天津市水稻主栽品種的迭代升級品種。經過一個生長周期的試種,這些水稻品種通關了“層層考驗”,長勢喜人,將于2025年大面積推廣。
天津國際水稻研究院,依托基礎理論、種質資源、栽培技術等水稻前沿科學,立足于“品種創新+結構調整+示范引領”的三位一體功能定位,助力津育水稻品種實現“北過長城、南過長江”,讓“中國田”用上更多的“天津種”。
金谷集團作為小站稻產業振興的龍頭企業,同樣?!靶尽敝轮?,建設分子生物實驗室,組建科研團隊,引進分子標記技術,開展分子輔助育種,彰顯出強勁的科研實力。集團自主研發的“津育1875”通過了天津農作物品種審定,“津育1992”也經過了兩年的區域試驗,目前已進入終審階段。
“農業現代化,種子是基礎。”津南區著力打造“種業芯城”新高地,切實用好駐區高校、科研機構、創新平臺的人才智力資源,調動企業、合作社、農戶的積極性、主動性,持續強化種業核心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示范推廣。
聚焦聚力“種(子)、種(植)、管(理)、收(割)、運(輸)、儲(存)、加(工)、銷(售)、消(費)”九個環節,津南區持續壯大小站稻產業鏈,組織串聯3家鏈主企業、60余家鏈上企業,合力打造國家級小站稻產業集群。津南區在相繼建成小站稻種源研發基地、稻種繁育基地、種植新技術示范基地的基礎上,又投資1.3億元建設11個小站稻產業集群項目,通過打造小站稻育秧基地、全自動包裝設備提升、低溫倉儲改造、稻米加工車間改造等項目,進一步延鏈、補鏈、強鏈,一場“各美其美、美美與共”的論“稻”震撼拉開……
——育下“好苗子”、播種“新希望”。小站稻育秧基地項目“落戶”金谷集團,2024年建成了16個高拱棚,通過控溫、控濕、“煉苗”等舉措,全鏈條呵護秧苗成長,殘盤率降至5%,秧苗質量大幅提升。俗話說,秧好半熟稻、壯秧產量好?;|育秧是水稻安全綠色生產的關鍵一環,“流水線”“工廠化”的育秧模式,具有效率高、成活率高、秧苗根基好的特點。2024年津南區基質育秧達到120萬盤,滿足全區配套機插4萬余畝。
——用好“科技招”,管出“好狀態”。藏糧于地,藏糧于技。津南區一方面從超前控糵、節水灌溉、測深施肥、一噴多促、統防統治等方面下大力氣,提升水稻單產能力和水平;另一方面建設了數字鄉村產業智慧大腦項目,數智化設備“上崗”后,實現了小站稻從種子研發到規?;N植的全鏈條管理,數據“云上跑”,確保生產全過程的可視化和可控性。目前,全區主要水稻種植區實現機種、機管、機收率100%,畝均產量500余公斤。
——包裝“全自動”,加工“節拍合”。天津市優質小站稻開發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內,各生產環節忙而有序、銜接順暢。公司不斷優化工藝,讓包裝設備與前端生產“同頻共振”,實現了灌裝、裝箱、封箱、碼垛等全自動生產流程,在節能降耗的同時,加工處理能力也不斷躍升。此外,公司還在2024年升級了大米拋光機、紅外色選機,新建了前端稻谷倉、改建了加工段涼米倉與輔料倉;盤活存量將老舊倉房改造為成品庫,再次提升了加工與倉儲的綜合水平。
從春播到冬藏,從種子到消費,津南區依托小站稻產業優勢,突出農業高產優質高效這一重點任務、糧食安全這一“國之大者”,在穩生產、提檔次、延鏈條、增效益上下真功、務實招,推動農業強國的戰略部署在津沽大地見行見效。
探索“水稻+” 打開農文旅深度融合新思路
“一粒米”托起了一個產業,也為城市發展注入了靈魂。
“日出東方啊,響晴的天啊,呀嗬咳咳呀咳咳。遠近聞名啊,小站稻……”豐收時節,在西小站村的西光劇社里,曲式舒緩悠揚的“小站撓秧號子”再次唱響。被列入天津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“小站撓秧號子”早于1956年就曾登上全國民歌民間音樂會的舞臺,唱出了一股文藝與農業交融的津南農韻。
一株株稻穗也被“植”在了更多文藝載體上。非遺項目“陳氏制瓷(手繪)制作技藝”巧妙地將水稻元素刻畫在瓷器上,小站稻藝術瓷、文創水杯、茶板、碗等作品相繼上市,讓稻耕文化隨著瓷器走進生活、漂洋過海。會館村的巨幅稻田畫火爆“出圈”,以稻為筆,以自然為色彩,勾勒出“津彩南望 和美鄉村”八個大字以及天開津南園、國家會展中心(天津)、綠屏·八里灣等津南標志性建筑的風采。眾多游客紛至沓來,或登頂瞭望塔或漫步棧道,感受農業綜合體中農文旅的相得益彰。
這些還不夠,以小站稻、稻田蟹為原料,津南區研制出了一系列“舌尖上的美食”?!敖蚰隙Y物”有稻兒米糕的店鋪內熱氣氤氳,歷經泡米、磨漿、發酵多道工序的精心制作“激”出稻香,一個個“米胖子”成為游客的伴手禮。津南特色菜入圍單位——稻田里,處處洋溢著津南“味道”,鋪設稻耕文化照片墻,布置農具展示區,并推出罾蹦稻花魚、稻田蟹八珍豆腐等稻田菜,口口留香、鎖住記憶。
在津南智慧的打磨下,小站稻的文旅形態“包羅萬象”,可聽、可賞、可用、可品,更可玩。
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,稻田“晉升”為垂釣園。初次“試水”稻蟹混養立體化種養模式的北中塘村,就圈粉了不少十里八鄉的“吃客”前來體驗。稻養蟹、蟹養稻,1500畝農田里共收獲稻田蟹約5萬斤,農戶、合作社、村民都從中嘗到了“甜頭”。這幾天,稻田蟹剛一售罄,鎮、村就開始籌劃2025年的運營計劃了。2024年,全區繼續挖掘稻田價值,稻蟹混養面積達2.2萬畝,實現了一田雙贏。
此外,津南區以小站稻為IP,差異化打造小站稻作展覽館、米立方、津津樂稻等旅游景區以及稻香齋、禾舍等民宿,同時將非遺項目、民俗文化、農業資源融入文化體驗、親子互動、農事研學中,拓展更多以“稻”為核心的文旅場景。“尋源稻鄉游”“等你‘稻’來體驗游”“秋香‘稻’津南主題游”三條旅游線路均“入列”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。
2024年津南區還依托練兵文化和稻耕文化啟動建設鄉村旅游重點片區,集科普示范、產業發展、田園休閑、旅游度假、農業生產等功能于一體,總面積約66平方公里,成為農業增效益、農民增收入、農村增活力的有效招法,為拉動和繁榮全域農文旅經濟發展增添了助力。
一粒米香飄一座城,金燦燦的津南“豐”景畫滿秋天,景中有辛勤耕種、敢于突破的執著;有傳承文化、留住鄉愁的情愫;有振興鄉村、強農富農的雄心。擦亮小站稻“金字招牌”,津南胸有成竹!
用微信“掃一掃”,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,
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。